車內污染猛于虎,你會鑒別車內空氣質量除污染嗎?
日期:2016-12-07
不知道是否有人遇到過這種狀況:平時可能不暈車或者以前根本不暈車,但某次坐車,卻出現了頭疼、惡心、想吐的狀況。很多人以為這是暈車或者是自己身體不適應的原因,但實際上,這種情況下,很有可能是過量吸入了車內的有害氣體,產生了暫時性的反應。那么,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?遇到這種情況又該如何“自救”呢?本期,就陪您聊一聊車內“霧霾”的那些事兒。1.過量吸入車內揮發化學物質,不良反應癥狀與暈車十分相似
眾所周知,汽車內飾材料含有各種苯類、醛類等可揮發化學物質(VOC)。從醫學的角度來看,人在短時間內吸入車內揮發化學物質后,可出現中樞神經系統麻醉作用,有頭暈、頭痛、惡心、胸悶、乏力等癥狀出現,是不是和暈車的癥狀十分相似?所以說,如果你本來不暈車卻出現了頭疼惡心想吐等類似暈車的癥狀,元兇很有可能是車內有害氣體。坐自己家的私家車還出現的這種情況的,就要特別注意了。長期處在這種環境下,可出現頭痛、失眠、精神萎靡、記憶力減退等神經衰弱樣癥候群。所以車內空氣質量,真的不容忽視??!
2. 現階段乘用車內空氣質量的現狀如何?
看了上面的部分,有車主就想問:是不是我的車里面這類化學物質超標不合格?這個我還真不敢下定論。咱不妨先從法規著手了解,其實我國早在2011年就發布了《乘用車內空氣質量評價指南》,遺憾的是沒有落實到真正的強制性執行。如果嚴格按照這個標準執行,造車成本就高很多了,面對商家逐利的天性,在追求最大利益的驅動下,該標準也就形同虛設了,充其量是一個推薦性的建議指南,車廠可以根據自身的情況,選擇執行或者不執行。據權威調查,市場上僅有30-40%左右的車型能滿足該標準,不就說明了存在的問題嗎?
3.遲到的好消息:車內空氣質量強制標準將于明年正式實施
不過大家也不要太擔心關于“車內空氣質量”立法不完善的情況,目前已有明確的通知,新修訂的《乘用車內空氣質量評價指南》將由原來的推薦性標準改為強制性標準,并于明年1月1日起正式實施,同時新的評價指南還提高了對主要的苯類、醛類等可揮發化學物質含量的限制。強制實施該標準,不僅在國際上是首例,還是廣大用車一族的福音呢。但我覺得還要客觀的看待,比如:這個標準真正落實到各汽車廠、零部件供應商時,執行度能達到怎樣的水平呢?環保材料的質量、成本也成達標的關鍵,那么汽車售價是否會隨之上升呢?因此強制實行的新標準能有多大效果還有待觀望!
4. 我怎么知道自己的愛車車內空氣及不及格?
據我們了解,關于汽車車內空氣異常的投訴一般都是新車居多,當然也有一些車型開了2、3年依然還存在不同程度的“空氣污染”,究其原因,歸根到底還是車內各種塑料件、地毯、車頂氈、座椅等選用了不符合環保標準的材料造成的。學過化學的朋友應該都很清楚, 苯、甲苯、二甲苯等釋放速度較快,一般幾個月時間就會淡化,但甲醛的釋放周期長達3-15年,如果進入車內發現空氣刺鼻、辣眼睛,甚至皮膚過敏,往往是甲醛超標引起的;而若車內無故出現特殊芳香氣味,則很可能是苯超標。
另外值得一提的是,我發現了一個很奇怪的現象。當朋友第一次乘坐您的愛車的時候說車內氣味不對勁,但您卻認為很正常,這就要引起注意了。因為經常坐在同一臺車里的人很可能已經適應了這種氣味,即便空氣不及格,您也發現不了。這樣就需要進一步用儀器檢定了,畢竟身體是自己的,重視一點比較好。
5.如何去除有害化學物質,提升車內空氣質量?
有些車主就想了,既然我的車沒有用環保材料,也不能過于把希望寄托在廠家身上,該如何“自救”呢?其實還是有不少方法的。比如:多通風,通風是最有效最便捷的方法之一,但卻最最最最容易被忽視,新車至少要堅持通風半年以上。德國人推薦的方法是多使用天窗通風,這也是我比較推薦的。這種方法可以有效避免路面地處的灰塵、汽車尾氣,通進來的空氣相對比較清新!
[上一篇] 怎樣盡量避免新車內空氣污染?
[下一篇] 沒有了